在硅谷流行的泡沫口号“要么出众,要么出局”反映了市场的隐忧赢家通吃特性。在这种模式下,高估少数公司凭借规模效应主导市场,值低存活者能获得丰厚利润,利润而面临的多久竞争风险较低。
虽然这一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有效,泡沫例如亚马逊(AMZN.O),隐忧但更多时候却导致企业将增长置于利润之上,高估造成巨额亏损,值低网络泡沫就是利润一个明确的例证。
目前,多久互联网泡沫以及如今大语言模型(LLM)泡沫的泡沫夸大和虚假现象并未改变。事实上,隐忧Alphabet(GOOGL.O)、高估微软(MSFT.O)、Meta Platforms(META.O)和亚马逊的大部分收入并非源自AI,而是由于其在核心业务中的垄断地位。即便它们的云业务,收益主要依赖于非AI技术。
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并不是云服务的消费支出,而是云基础设施的投资。这类支出目前已超过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,并持续增长。
围绕未来AI利润的预期推高了AI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初创公司的估值,例如OpenAI估值3000亿美元,xAI 2000亿美元,Anthropic 1700亿美元,等。然而,实际的收入与利润却低得惊人。OpenAI在2024年的收入预期为35亿美元,却预计亏损50亿美元;Anthropic收入为11亿美元,亏损预计为56亿美元,这种亏损在未来还可能扩大。
这些公司巨额亏损的根源在于它们的“出众”理念,收费远不足以覆盖云服务商的费用。相反,云服务商的盈利状态促使了更多基础设施投资,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资本市场的狂热。
当前,所有AI软件公司均面临共同挑战:定价低、收入小、亏损大,未来势必需要提高价格。Anthropic已经开始调整定价,而Anysphere和Replit也曾采取类似策略。Anthropic的新定价导致工具持续运行成本显著上升,公司表示每个会话中的消息数量将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。
限制大用户只是起步,后续还将有更多涨价措施,包括取消学生的免费写作与AI聊天服务。OpenAI的CEO Sam Altman已经暗示将于近期提高价格。考虑到公司频繁需要融资,价格上调的可能性很大,而客户的反应预计会与Anthropic用户类似愤怒。
如有分析所言,“AI行业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是如何实现真正盈利”。AI模型训练与运行成本高昂,用户已习惯于免费的增值模式,若公司开始涨价以覆盖成本,可能让许多用户感到震惊。
投资者似乎未能察觉,大型科技公司的AI云与处理器收入,基本建立在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亏损提供服务、却支付高昂云计算费用的“不可持续现实”上。
当AI价格上涨时,基础经济学告诉我们需求会下降,无论是对AI服务,还是云服务、数据中心、芯片和电力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。
电力供应商对此问题尤为敏感,他们不愿在没有科技公司资金保障下新建电厂,因此希望科技公司承担部分建设费用。
需求下降的幅度将受价格上涨幅度及AI公司能否提供足够可靠服务证明高价合理的影响,前景并不乐观。
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,互联网相关收入约为1.5万亿美元(按2024年美元计),而今年AI软件收入预计仅为200亿至300亿美元,用户愿意为一些“不可用、出错成本高”的服务支付更高费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